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  动态->通知公告 ->正文
自然资源2021速写
发布时间: 2022-01-17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525

耕地保护“长牙齿”

  2020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21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围绕耕地保护这一党中央最为关心的自然资源领域工作,2021年自然资源系统不断构建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完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机制。3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开展2021年卫片执法工作的通知,实行“月清、季核、年评估”,围绕耕地保护细化监测内容、加密监测频次。4月,《关于完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的意见》印发,要求压实属地监管责任、严格执法、强化科技支撑、优化用地服务、加强对省督察。其后,自然资源部主动公开补充耕地项目与地块信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确保补充耕地真实。截至目前,部网站已公布2万余个补充耕地项目信息。

  以“零容忍”态度加大执法督察力度。一年来,通报2020年土地卫片执法突出典型问题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典型案例、挂牌督办重大典型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约谈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突出地区、开展耕地保护督察等措施,不断给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敲响警钟,形成保护耕地的高压态势。11月,自然资源部启动2021年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重点问题整治,对新增四类“非农化”“非粮化”重点问题进行整治,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势头;12月,公开通报100起涉刑土地违法案件,发挥典型案件的警示作用和刑罚威慑力。

  健全耕地保护相关政策制度。2月,《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印发,引导农村产业在县域范围内统筹布局,严禁违规占用耕地进行农村产业建设。7月,启动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为科学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支撑。11月,印发《关于规范临时用地管理的通知》,防范“临时变永久”,严守耕地红线。此外,联合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细化耕地用途管制规则,进一步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国土空间规划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继续高度重视和关心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在听取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情况汇报时强调,要加强调查成果共享应用,在此基础上做好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并进一步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深入推进。

  规划编制方面,形成《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并多轮次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牵头组建《纲要》编制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五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试点工作,努力做到三条控制线国家的“数”与地方的“线”和“图”一致,上下贯通落地,筑牢安全底线,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指导督促各地规划编制,已有25个省级规划公开征求意见,90%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已形成初步方案。

  实施监督方面,统一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标准规范,发布市级规划数据库规范(试行),以及省级、市级规划成果汇交要求,水利、综合交通运输、文化遗产保护等一批专项规划的空间数据纳入“一张图”;确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在12个试点城市开展“实时体检评估”。

  法规政策方面,《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颁布,在法律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和效力,推动“多规合一”改革落地生根。《国土空间规划法》立法工作稳步推进。

  技术标准方面,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印发首个国家标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技术规范》。发布《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城区范围确定规程》《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等行业标准。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公共卫生应急空间、文化遗产与风貌保护等一批标准研制。

  行业管理方面,启动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核定,组织2021年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推动相关管理制度改革;启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国土空间规划行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遴选;配合教育部门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组织开展面向不同层级的教育培训,不断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施行

  2021年7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743号国务院令公布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修订和施行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通过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和依法立法,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的重要举措之一。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将部分成熟的改革实践上升为法律制度,在细化落实新《土地管理法》关于农村“三块地”改革措施,在耕地保护、“多规合一”、深化“放管服”改革、自然资源督察等方面亮点纷呈: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进一步拓展土地用途管制的重点和内容;明确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护负总责;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强化补偿激励;细化土地征收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规则,促进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农村村民宅基地权益,对用地指标安排作出明确规定;持续优化建设用地审批流程,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制度,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效力和内容。此外,完善了临时用地管理,划定了土地督察权行使边界,明确了挂牌出让法律地位,加大了对土地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条例》在完成新《土地管理法》授权的立法事项、细化相关规定和填补立法空白等方面,发挥了配套法规的立法功能。新《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出台后,各省(区、市)也加快了本地区实施办法或条例的修改完善进程。目前,江苏、浙江等省已出台新的土地管理地方性法规。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收官

  2021年8月26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主要数据成果发布,全面查清了全国国土利用状况,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国土调查数据库,对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是近年来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统一开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历时3年,经过“国家内业预判、地方实地调查、国家内业核查、地方实地举证、国家‘互联网﹢’在线核查和实地核查”等多轮次上下互动,汇集了2.95亿个调查图斑。“三调”工作始终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层层压实地方政府调查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分阶段分层级检查验收制度,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强化培训指导,开展多轮次专项督察,确保数据成果的真实准确。

  “三调”数据成果为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各级“三调”主要数据发布以及成果集成验收,稳妥推进调查成果应用。

  2021年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也在稳步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标准体系、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建设总体方案、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导则等陆续发布,形成调查监测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强化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控,打造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一张底版、一套数据。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试点、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等工作启动,并以“三调”成果为基础开展2021年自然资源监测、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等工作。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亮“家底”

  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

  2021年10月21日,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听取和审议该领域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国有土地总面积52333.8万公顷,已发现矿产资源173种,全国水资源总量31605.2亿立方米,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全国共有自然保护地9200个。“十三五”期间,全国国有建设用地累计供应306.1万公顷,矿业权累计出让10796个,用海累计审批91.5万公顷。报告指出,按照党中央顶层设计和谋划,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我国出台一系列文件,建立了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通过推进机构改革与机构职能优化,基本建立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快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三调”,推进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长江干流(宜宾以下)、淮河干流中游段、根河等5个国家重点林区、太湖等区域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等。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审议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监督。

  首批国家公园“转正”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名单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我国正式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重大制度创新落地生根,国家公园事业从试点阶段转向快速发展的阶段。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迈出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2017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同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10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首批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首批国家公园充分体现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理念;实现了重要生态区域的整体保护,涵盖了所在区域典型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珍贵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了最具影响力的旗舰物种;首批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对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

  10月2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国家公园准入条件和认定标准,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强调系统保护、体系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相结合。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促进发展模式转型。

  在法律政策层面,3月,国务院办公厅(以下简称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是在草原定位从以生产为主转为以生态为主后,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草原工作政策性文件。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要求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6月,国办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绿化工作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完善分类补偿制度,健全综合补偿制度,加快推进多元化补偿。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11月,国办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重点领域,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12月,《湿地保护法》发布。

  在具体工作中,自然资源部积极总结推广典型案例,着力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3月3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绿色复苏”高级别交流会宣布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共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6月双方联合发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以及中国实践典型案例。《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期间,“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主题论坛召开,同期发布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11月12日,全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系统观念,尊重自然规律,突出安全和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做好生态修复重点工作。

  不动产登记办实事解难题

  2021年,不动产确权登记领域持续深化改革,聚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创新举措提升便民利企服务能力。

  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快解决不动产登记若干历史遗留问题的通知》。5月,部办公厅印发不动产登记领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重点加快处理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不动产“登记难”、如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两项任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方案印发前后,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在加快化解存量问题的同时,探索通过“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等举措严格控制增量问题。为确保如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部通过印发情况通报、实行周报制度、集中调度重点省份、指导解决堵点问题、开展明察暗访等举措,推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应登记的258.18万套安置住房全部按期登记。

  进一步优化不动产登记领域营商环境。各地持续创新服务举措:登记服务点向银行、法院、公证机构等延伸,“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不断升级,实施小微企业免收不动产登记费告知承诺制,不动产抵押权登记工作更加规范。11月,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发现的48项典型经验做法,“天津市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名列其中。

  有序推进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基本完成海河漳卫南运河等3条河流、根河等5个国家重点林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调查工作,推进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11个国家重点林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海域、无居民海岛确权登记试点。聚焦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性质、定位、方法,加强重点问题研究,完善制度供给,开展一系列改革创新试点,取得积极成效。

  节约集约用地

  2021年,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在严格控制标准、强化标准管控、推广技术和模式、组织评价和考核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落实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

  为发挥土地使用标准对促进科学合理用地的重要支撑作用,1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工作的通知,强调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控制制度,促进标准未覆盖或者超标准用地的建设项目合理用地,规范节地评价。同月,自然资源部通报2020年度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监测统计结果,要求进一步强化开发区用地内涵挖潜,完善用地管理措施。2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第三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案例征集工作,旨在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3月,新修订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强化节约集约和高效用地导向。11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规范临时用地管理的通知,着力解决临时用地范围过宽、审批层级低、期限不尽合理、监管不到位等主要问题,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此外,自然资源部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措施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2021年,全国10个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详细评价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城市通过详细评价掌握了不同类型宗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覆盖宏观—中观—微观的全尺度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逐步健全,为规划编制、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工作提供支撑。

  地质和海洋防灾减灾

  2021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自然资源部统筹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支撑体系建设,指导地方做好灾情险情应急处置和隐患风险防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在地灾防治方面,2021年汛期,自然资源部启动地质灾害Ⅳ级防御响应6次,派出61批次专家工作组。在已有66名分省驻守专家的基础上,增派205名专业技术骨干组成31个一线工作组,与地方专业技术队伍联合组队,驻县进乡、入村到点,全力做好重大灾情险情技术支撑。先后处置了甘肃舟曲北山滑坡、广西百色道石学校岩溶塌陷等多起重特大险情,参与了西藏墨脱“7·29”泥石流、云南福贡“8·16”泥石流等灾情的应急救援。自然资源部门在11个省(区、市)459个县(市、区)识别11482处疑似隐患;部署开展1051个县1∶5万风险调查,469个乡镇1∶1万风险调查;完成2.2万余处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的安装,实现有效预警82起。全年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同比下降。

  在海洋预警监测方面,为应对热带低压“烟花”登陆,按照自然资源部的工作部署,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每日发布72小时预警信息,将海洋灾害常规预警预报时间提前2天。2021年,各级海洋环境预报机构成功应对17次风暴潮、28次灾害性海浪过程,及时发布准确的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为海洋防灾减灾争取了重要的应对时间。自然资源部门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了海洋环境预报“芯片”工程,“质量守恒海洋数值模式‘妈祖1.0’”投入业务化试运行。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

  实景三维是对现实空间的数字化映射,通过“人机兼容、物联感知、始终在线”服务实现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实时关联互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是对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这一传统基础测绘任务的转型升级,是新型基础测绘的重要内容。2021年,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加快推进。

  强化顶层设计。《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大纲(2021版)》印发,明确了实景三维的定义与构成、目标与内容、技术路线等。构建技术与标准体系,完成7项标准年度立项;开展22项技术文件编制,印发4份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文件。

  开展工程化生产。通过地形级建设,首次实现10米格网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陆地国土的全覆盖,DEM分辨率由25米提升至10米、现势性由2010年提升至2019年。数字正射影像(DOM)由不定期更新,提升到覆盖全国2米分辨率1年4版,重点地区(约300万平方千米)优于1米分辨率1年1版,形成一年四季的实景三维中国场景数据。通过城市级建设,多地在城市建成区生产5厘米~10厘米分辨率倾斜摄影三维模型和城市地下管网等数据,在建成区外生产优于0.2米分辨率DOM,同时接入物联感知数据,支撑城市规划、建设、服务和管理。

  发挥成果效用。全部成果已接至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作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的空间基底。秦岭地区、黄河流域(宁夏段)实景三维数据,为秦岭违建别墅整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数据和技术保障。成果累计向30家单位提供,为国土变更调查、自然资源督察执法等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我国海洋经济保持平稳恢复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发展韧性持续显现。海洋新兴产业持续快速恢复,海洋清洁能源开发势头强劲,海上风电并网容量持续大幅上升,舟山潮流能示范工程累计并网发电超230万千瓦时,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已获得多项商业订单,海工装备制造业新承接和交付订单金额同比大幅提升。海洋传统产业稳步增长,海洋交通运输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洋货运量保持稳定增长,海运价格出现持续大幅上涨;海洋船舶工业加快复苏,新承接海船订单同比出现翻倍增长;海洋旅游消费不断释放,市场逐渐向疫情前常态恢复。

  围绕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部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完成《“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并获国务院批准。完善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山东省签署了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的协议,加快建设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联合有关部门继续支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在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取得了一些重大技术突破。切实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自然资源部、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举办海洋中小企业投融资和科技成果在线路演活动,对接融资需求约33亿元,为海洋领域创业者们提供了讲述“海洋创业梦”、获得资本支持的平台。

顶部 打印 关闭 【字体:

网站地图 | 组织机构 | 办事指南 | 联系方式

主办: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传 真:0396-2613000

豫公网安备 41170002411743号 网站标识码:41170002411743

豫ICP备19040898号-1